为深入贯彻落实宁夏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战略,按照医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对口帮扶工作要求,今年4月,我院选派五名同志作为首批对口援疆医疗队队员,奔赴新疆开展对口帮扶工作。他们用精湛医术浇灌民族团结之花,以无私奉献践行宁疆情深,以仁心医术筑牢生命健康防线,在祖国西部边陲书写了属于总院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郑建平:仁心映天山妙手正脊梁
“对口支援新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,必须带着使命去,带着感情干!”郑建平在出发前这样说道。初抵第三师医院,面对医疗资源相对薄弱、医疗技术理念欠缺的现状,他牢记使命,迅速调整状态,将压力转化为动力,将前沿技术倾囊相授,以“带不走的医疗队”为目标,在手术台、门诊室、病房内及基层义诊路上留下坚实足迹,为南疆脊柱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。


作为脊柱肿瘤与感染领域的“攻坚者”,郑建平在三师医院开展多项医疗技术。他主导完成多例复杂腰椎感染病灶清除+稳定性重建手术,其中一例高龄患者罹患化脓性脊柱炎,他创新采用“一期病灶清除后植骨融合+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”技术,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从8分骤降至1分,康复周期缩短近一半。针对地域疾病特点,他结合南疆脊柱结核高发现状,优化“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+椎弓根内固定”标准化流程,将手术并发症率控制在5%以下,指导团队完成30余例Ⅲ类手术;开设《脊柱感染诊疗新进展》系列讲座,系统输出国际国内指南及精准用药方案。年轻医生米尔阿迪力.艾尼瓦尔感慨:“跟着郑老师两个月,我们独立操作复杂病例的信心提升了一大截。”
黄睿:天山脚下的“消化卫士”
“我报名!” 当医院发出援疆医疗动员通知时,51岁的黄睿几乎没有犹豫。彼时科室里年轻医生多承担着育儿重担,资深医师中她的家庭负担相对较轻,“科里需要有人站出来,我去最合适。” 这句朴实的表态背后,是她对职业使命的清醒认知。短短2个月时间,她迅速融入当地医疗团队:每周2次病房查房,从危重患者的抢救方案到普通患者的用药细节,她逐一把关、制定个性化诊疗计划;每周2次专家门诊,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,她耐心问诊、精准判断;胃肠镜诊疗室里,她手持内镜如执“柳叶刀”,带领当地医生完成胃肠息肉切除、内镜下止血等操作,将技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。


近日,第三师医院收治了一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活动性出血的患者,鲜血随胃肠液涌出,血压持续下降,生命危在旦夕。黄睿接到科室急诊通知后,立刻赶到病房。“内镜下止血是唯一能快速控制出血的方法!”她冷静判断,迅速准备电凝止血器械。手术中,镜头深入患者十二指肠,可见溃疡面裸露的血管正喷射状出血,周围黏膜水肿严重,操作空间极小。黄睿屏住呼吸,手持内镜操控钮,如穿针引线般精准定位出血点,电凝探头随内镜前端缓缓靠近,“滋滋”几声轻响,出血血管瞬间凝固,汹涌的血流戛然而止。全程仅20分钟,手术顺利完成。术后3天,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出血完全停止,一周后康复出院。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宁夏专家的高超技术,太感谢了!”患者家属紧握黄睿的手,眼中满是感激。
黄睿常说:“援疆不仅是一份责任,更是一次与边疆医学共成长的缘分。”在天山脚下,她以医者的专业与热忱,为援疆医疗事业刻下了深深的“宁夏印记”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医患心间绚丽绽放。
马芸芸:黄河女儿天山情守护心路筑健康
“亚克西!今天血压平稳了,药按时吃呢吧?”第三师医院心内科病房里,马芸芸正用刚学会的维吾尔语问候患者。在援疆的日子里,她从回族姑娘变成了患者口中的“马古丽”,她的援疆故事,写在500多份病历里,刻在带教笔记中,更留在边疆各族群众的心坎上。


“热合买提(谢谢),您教我的‘按时服药’用维语怎么说?”门诊时,马芸芸常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向导医请教。这本写满音标注释的小本子里,记录着50句诊疗常用语——从“哪里不舒服”到“药要饭后吃”。护士长张燕回忆:“上次有位维吾尔族大妈听不懂医嘱,马医生耐心地用维语慢慢解释,大妈最后笑着说‘这个医生亚克西’。”
有一位反复胸闷的维吾尔族老人,外院多次按“冠心病”治疗无效,马芸芸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到阵发性房颤波形,结合心脏超声数据确诊为“心动过速性心肌病”,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。4次多学科会诊中,她联合超声科、影像科为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制定“药物+器械”联合方案,其中1例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(CRT)的患者,术后6分钟步行距离从150米提升至400米。她说:“病例是患者病情的全面反映,也是我们后续治疗的重要依据,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危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在她的教导下,三师医院心内科的病历书写更加完整规范。
周立明:专业与温度并存的“隐形守护者”
自入疆以来,周立明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,与当地同事开展交流合作,在农三师医院与昆仑人民医院之间统筹协调,全力推进各项工作。为保障昆仑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如期高质量运营,他联动昆仑人民医院及三师医院体检办,组建专项工作小组,从多维度推进科室建设:在流程设置上,结合体检人群特点优化动线,减少折返环节;设备配置方面,精准梳理必备仪器清单,协调完成安装调试;人员调配时,明确岗位分工并组织专项培训;同时,全面落实应急预案、院感防控规范、物资调配方案、信息系统匹配、水电布局排查、空间功能分区及科普材料制作等细节工作。经过密集筹备与全流程模拟运行,最终确保体检中心顺利开业,为医院整体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近日,体检工作进入高峰期,医院迎来多批次集中体检需求。面对任务集中、时间紧迫的特点,周立明牵头协调资源,建立有序的接诊机制,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。期间,先后顺利完成学生升学体检,公务员、警察入职体检等任务,累计服务近2000人次。在工作中,始终注重细节把控与服务质量,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精准保障,既严守体检标准,又兼顾群众便利,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广泛认可。
贾才:暖心“大哥”做后盾 高效执行无差错
“我们不仅代表个人,更代表宁夏援疆队伍和总医院的形象,必须要以身作则树榜样,踏实肯干展风采。”贾才说到。作为医疗队中年龄最长、生活阅历最丰富的“大哥”,他深知初到异地的艰辛。他主动放下“前辈”身份,利用休息时间逐个与队员促膝长谈,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调适心得,耐心倾听大家的困惑与焦虑,用真挚的话语帮队员们卸下心理包袱,坚定援疆信念。考虑到队员们饮食习惯不同、食堂餐食难以完全适配,他对照队员们的口味偏好,精心烹制饭菜,驱散大家的疲惫,让队员们在异乡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,为临床工作的顺利推进筑牢了生活保障线。


在办公室里,贾才以院长助理身份投入工作,始终聚焦医院管理提质增效,充分发挥自身经验优势,当好决策的“智囊”和执行的“抓手”。他始终保持高效务实的作风,在深入调研医院实际情况后,他针对医务流程优化、科研能力提升、门诊服务改善、公卫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,提出多项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。牵头组织院内应急演练,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,提升医护人员协同应对能力;全程参与院内大型检查,从制度落实到实操规范逐项把关;参与院外大型招聘,为医院引进多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;确保医院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,为推动医院管理科学化、规范化作出积极贡献。
一段援疆路,一生兵团情。援疆医疗队的付出,都是健康中国战略在边疆大地的生动实践。在这片热土上,每一次心跳的律动,都是对医者仁心的礼赞;每一例成功的救治,都在书写着健康中国的边疆篇章。未来,我院将持续派出援疆医疗队,始终秉承医者仁心,在援疆路上砥砺前行,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,让宁疆情谊在医疗帮扶中生生不息,绽放出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。